当地时间9月30日黄金时段,意大利ClassCNBC电视频道大型访谈栏目《远航》聚焦航天科技与太空经济,邀请欧洲航天局机械工程部负责人托马索·吉蒂尼、美国太空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希瑟·普林格尔、意大利普利亚航空航天技术园区主席朱塞佩·亚切尔诺、太空实拍纪录电影《窗外是蓝星》导演朱翌冉等中欧美重量级专家学者,共议全球太空合作与发展,并为中国首部太空纪录电影《窗外是蓝星》点赞。
节目嘉宾一致认为,太空正成为全球经济增长与国际合作的新引擎。从地球观测、卫星通信到登月探测,人类在太空的每一次拓展,都在重塑能源、农业、交通、金融等现实产业格局,许多国家都有意愿以科技创新和开放合作的姿态共绘“太空经济”蓝图。节目指出,太空已不应是国与国竞争的疆域,而可以是人类共创未来的实验场,连接着科技、经济与文明的共同命运。
展开剩余76%美国太空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希瑟·普林格尔指出,当前全球太空经济正以年均7.8%的速度增长,其产业规模已可与全球半导体产业相媲美。她强调,中国与欧洲在航天科技与产业投资上的持续增长,正在推动全球形成一个多极、开放、共享的太空生态体系。在她看来,太空经济的崛起不仅象征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到来,更预示着国际合作格局的重塑——世界各国正从竞争走向共建,以多边协作的方式共同探索浩瀚宇宙,为地球的可持续未来注入新的动力。
近年来,中国航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迅速提升国际社会关注度的还有在海内外热映的中国首部8K太空实拍纪录电影《窗外是蓝星》。总台领衔出品的《窗外是蓝星》由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亲自拍摄。影片以航天员视角呈现了他们在空间站驻留6个月的非凡旅程,展现浩瀚宇宙的壮美景象和细腻的太空日常生活。全片采用国产超高清摄影技术,融合科学探索与人文情感,致敬中国航天事业的辉煌成就。
《窗外是蓝星》导演朱翌冉在节目中回顾了影片的创作初心与拍摄过程。他介绍说,这部作品由中国航天员在轨自主拍摄。在失重与真空的极端条件下,团队研发出可在空间站使用的微型摄像设备,实现人类影像语言在太空环境中的一次创新突破。
朱翌冉表示,《窗外是蓝星》不仅记录了中国航天员的日常工作与科研瞬间,更通过他们的视角展现“仰望地球”的温度与思考——航天员是科学家,也是母亲、丈夫与朋友,他们在远离家园的星际旅程中,传递出人类共通的情感与价值。
《窗外是蓝星》导演 朱翌冉:这些人不仅仅是航天员,也是普通人。他们需要理解这趟旅程意味着什么。我希望通过这部片子,人们能从航天员的视角看地球,也就是我们的家园,并理解中国在这些航天任务中所付出的努力。
欧洲航天局机械工程部负责人托马索·吉蒂尼认为,太空探索从来不是一国之事,而是全球共同面对的科学与外交试炼场,欧洲航天局正通过多国联合任务推动技术与合作的边界。他回顾了国际空间站的诞生历程,以此说明太空合作有能力超越政治分歧,成为人类互信的象征。吉蒂尼表示,欧洲航天局正通过月球探测、地球观测、通信导航等多国联合任务,持续拓展技术边界与协作模式。他强调,太空不仅是科技创新的前沿,更可能在动荡的国际环境中提供新的对话渠道与信任机制。
欧洲航天局机械工程部负责人 托马索·吉蒂尼:这一切应当,也必须转化为一种“全人类”的视角,而不再是“人类这个物种”的视角。在我看来,这正是太空的伟大力量所在。
意大利普利亚航空航天技术园区主席朱塞佩·亚切尔诺在节目中介绍说,意大利首个太空港正落户南部普利亚大区,这一项目将成为欧洲太空经济版图上的重要支点。他表示,太空经济不仅是高科技的竞争,更是全球合作的前沿实验,意大利正努力构建一个开放、共享的创新网络。亚切尔诺强调,太空港不仅是一座基础设施,更应该是人才、资本与思想汇聚的枢纽。在他看来,真正的太空经济,应立足地球、面向未来,通过国际协作与区域创新,让科技红利更好地惠及全人类。
意大利普利亚航空航天技术园区主席 朱塞佩·亚切尔诺:应当营造这样一个“场域”,在多方主体的整合与协作逻辑下,具备持续投资与持续创新的能力。这无疑会为吸引产业投资创造更好条件,同时也更能激发投资者的兴趣。
《远航》是欧洲首档聚焦以全球化视野关注国际热点及中国发展主题的大型电视访谈栏目,由总台欧洲总站与意大利克拉斯传媒集团联合策划制作,以客观、真实的视角聚焦全球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向广大受众提供权威资讯、深入解析和专业报道。
意大利克拉斯传媒集团是意大利最重要的媒体集团之一,拥有电视、广播、日报、期刊、网站等平台,以及与美国道琼斯公司合作创立的“米兰财经-道琼斯新闻”通讯社。
监制丨曹日 金京 主编丨许琪 记者丨李耀洋
©2025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使用。
发布于:北京市佳成网配资-股票配资精选-a股如何加杠杆-配资之家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