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毛泽东同志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60周年。65年前,年仅18岁的雷锋从湖南长沙出发前往鞍钢的途中,停留在武汉并留下了他与武汉长江大桥的合影。这张照片成为了雷锋生前最珍视的照片之一。
在前往鞍钢的旅程中,雷锋改了自己的名字,原名“雷正兴”被改为“雷锋”。鞍钢与钢铁相关,而“雷锋”这个名字象征着“去鞍钢打冲锋”的勇气与决心。那么,雷锋与武汉长江大桥的合影是如何拍摄的?照片背后又有什么故事?原片如今在哪儿?长江日报记者近来对这些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调查与寻访。
雷锋在武汉长江大桥下的青春一刻
1958年11月13日,雷锋在武汉长江大桥下拍照的那一刻,流露出浓厚的青春气息。照片中的年轻雷锋,面带微笑,充满朝气。他站在长江大桥的桥头堡下,右臂自然搭在毛衣上,左手提着一只白色图案手提包,仿佛正准备踏上新的人生旅程。照片中没有过多华丽的背景,简简单单的黑白影像,却带着那份独特的时代气息。
展开剩余73%根据《雷锋年谱》的记载,雷锋这天上午8点到达武昌站,需要换车休息七八个小时。于是,他与几位同行的老乡一起参观了长江大桥,并拍下了这张留影。湖南雷锋纪念馆的郑惠君表示,雷锋与大桥的合影是在他途经武汉时的一个偶然机会拍摄的。
铁路作家赵伟东在其著作《大武汉铁路往事》中也提到,雷锋拍完这张照片后,还与同伴一同步行走上了大桥,参观了武昌的一些商店。当时的火车运行较为缓慢,大约需要40公里的时速,而雷锋的这次停留,也是一次青春与历史的碰撞。
雷锋改名背后的深意
雷锋的名字背后有着特殊的寓意。1958年,雷锋决定改名,他最初打算将名字改为“雷峰”,象征着高瞻远瞩,不会迷失方向。然而,县委领导建议他将“峰”字改为“锋”,寓意“去鞍钢打冲锋”,这更符合他即将踏上新征程的精神。最终,雷锋在1962年8月15日因公牺牲,但他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大桥照相馆:拍下历史的瞬间
1985年,85岁的王孝云回忆起雷锋在长江大桥下的合影时,几乎脱口而出:“这就是我们照相馆拍的!”他曾在大桥照相馆工作多年,了解那段历史。长江大桥照相馆成立于1957年,当时是唯一一家位于桥下的照相馆,专为游客拍摄纪念照。王孝云亲自参与了拍摄过程,他回忆说,拍照的设备当时还很稀缺,120照相机为德国制造,售价昂贵,不是普通家庭能够拥有的。
“雷锋这张照片是典型的纪念照,”王孝云回忆道。“那时候游客拍照,费用大约在0.8元到1.2元之间。”照片冲洗后,会通过挂号信寄送给游客。这些照片成为了武汉长江大桥的历史见证。
雷锋最爱的三张照片之一
雷锋曾多次提到自己最喜欢的三张照片,其中一张就是他在武汉长江大桥下的留影。他常常拿出这些照片与战友们分享,骄傲地说:“这是新中国修建的第一座大桥,底下有铁路,顶上有公路,真是雄伟壮丽。”这一段回忆至今仍激励着无数人。
雷锋精神永不褪色
雷锋生前的战友乔安山也表示,这张照片是雷锋生前最喜欢的照片之一。雷锋的精神激励了无数人,成为了中国社会的集体记忆。近年来,雷锋与武汉长江大桥的合影不断出现在社交平台上,成为了纪念与缅怀雷锋精神的象征。
黄德宝是雷锋专题藏品的收藏家,已收集近2万件雷锋相关物品。每年3月5日,他都会亲自前往武汉长江大桥,带上雷锋的照片,怀念这位伟大的英雄。
雷锋的事迹从未远去,60年来,他的精神和故事依然感染着每一个人。无论是在学校、在工厂,还是在社会的各个角落,雷锋的精神都在激励着武汉人民不断前进。
发布于:天津市佳成网配资-股票配资精选-a股如何加杠杆-配资之家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