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是九月的一个工作日晚间,很多家长照例点开熟悉的账号,想再抄一次志愿填报的“作业”。他们没等来攻略,只看到一行冷冰冰的提示——禁止关注。抖音、快手、B站、小红书接连如此,微博的标注更直白:违反相关法规和社区公约。屏幕另一侧,讨论的热度像风压一样升起,涌向同一个名字。张雪峰,这位曾被数以千万计家长视作“指路人”的教育类顶流,就这样在流量中心被按下了暂停键。
禁而未息的,是关于“为何”的追问。工作室很快放出一句“正在反省”,本人则解释成“账号有问题才被禁止关注”。解释没有让疑云退散,反而像拉开线团的第一根线——往回捋,才发现线头很多,且早已缠在一起。
监管的门槛与舆论的警戒线
展开剩余89%在9月22日,中央网信办宣布启动“清朗?整治恶意挑动负面情绪问题”专项行动,重点指向“宣扬恐慌焦虑情绪”“过度渲染消极悲观论调”等内容。平台治理的逻辑并不玄妙:当内容反复触碰情绪撬动、群体对立和虚假承诺这些红线,系统性整治就会到来。两天后,也就是9月24日,关于“禁止关注”的统一动作在各大平台出现。把这一前一后放在一起事情的节拍就清楚了:舆论热浪不是唯一变量,监管节奏才是决定性的。
与此相对应的是,他的言论轨迹早就留下长长的影子。从“祸从口出”的古训到平台社区公约的条款,其实讲的是同一个道理:话语不是无成本的。
从造神到造势:爆红起点与叙事转向
2016年,张雪峰凭借一条《七分钟解读34所985高校》的短视频迅速走红,单条播放量破亿。流量为他打开了综艺和公开演讲的门,也提供了变现的可能。此后,“峰学蔚来”等教育科技公司相继出现,业务触角伸向考研培训、高考志愿填报与研学游。几年的时间,那个在考研机构做辅导的讲师摇身成为公司老板,商业规模被不断放大。
这类转身并不罕见。从知识输出转为“知识 服务”销售,最常见的风险是表达从“建议”滑向“裁决”,语气从“参考”变成“唯一答案”。当人设被设计成“敢说真话”的象征,夸张的表述就会成为可复制的戏码。久而久之,语不惊人便难以聚拢注意力,于是——口越说越快,边界越踩越薄。
高校与学科的错位对话
争议最早从高校名头炸开。一次演讲里,他称“哈工大是最牛的,哈尔滨理工大学狗屁都不是”。措辞之激烈,在场或许能博得笑声,但校方没笑。律师函随之而来,随后他在微博道歉,承认言辞过猛,未能尊重哈理工的办学成果。哈理工最终接受道歉,事件暂时收束。这是一次“口误—致歉—和解”的闭环,表面看风平浪静,却也给后来的风波立了模板。
两年后,2018年,他在视频里以“西南大学兽医专业”为例,劝“不要报考该校”,还不止一次说“别播这段”。很快他又道歉,解释说是为说明调剂风险举了不恰当的例子。但西南大学宣传部没有给台阶下,直指其“信口雌黄,不了解国家专业政策”,不接受道歉。高校之间的反应形成明显对比:一个选择体面落幕,一个选择正面锚定。这也说明,在“知识中介”的身份下,谈学校、谈专业,一字一句都不是随便的。
这条线最终延伸到学科层面。2023年5月,他在直播里对一位理科590分考生的家长说:“闭着眼摸个专业都比新闻好,报这个我打断孩子腿!”随后补充数据:大量新闻专业毕业生未从事本行,传统媒体岗位缩减,薪资偏低,技能与课程脱节。学界则迅速回声。重庆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张小强连发文章,强调新闻专业训练“能文能武”,主流媒体仍是重要就业蓄水池,并列举学生进入国企、大厂、公务系统的例子。厦门大学教授邹振东则指出关键逻辑:不能以自媒体粉丝量大小来否定一个学科的价值。面对质疑,张雪峰反问:“985高校新闻教授的自媒体粉丝量不如我,这是不是问题?”双方话语系统截然不同——一边是流量转化视角,一边是学术与公共职能的价值判断。彼此越辩越远,情绪越滚越大。
当“文科都是服务业,成一个字就是‘舔’”这样的句式出现在直播间,冲击力达到峰值。舆论迅速翻涌,批评集中在两个方向:学科对立被人为制造,教育的公共性被扭曲。他随后道歉,但回望前述几次风波,人们更看重“改没改”而不是“道没道”。
家长焦虑与教育生意的交叉口
还有另一条线,绕不开“买单的家长”。高考前夕的一场直播,他哽咽着说“动了太多人的蛋糕,可能是最后一次直播”。镜头里的脆弱很能打动人。他的直播间里,“梦想卡”与“圆梦卡”迅速售罄,价格分别是12999元与18999元,后者较上一年还贵了1000元。很多家长原以为这是一张“能让孩子向上跳一格”的门票,拿到手才发现:服务并非他本人提供,报告模板化严重,退款几乎无门。团队宣称的“预测卷”由“各省历年高考命题人参与命制”,并且“5月1日印刷完成确保押题率”。家长拿到卷子后发现错题不少,提出退款时又被以“拆封不退”为由拒绝。
对这类销售,市场监管的门道值得补充几句。知识付费和教育服务属于重点关注领域,广告法要求宣传必须真实、准确、不得对效果作出无法验证的承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强调“提供真实信息、保障知情权和选择权”。定制化服务通常不适用七天无理由退货,但这不是免死金牌,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宣传仍然要担责。几十万家庭的焦虑,不能作为任意定价的筹码。
公共情绪与商业话术的危险勾连
九月初,他组织员工观看九三阅兵后公开表示,“若祖国统一战争打响,个人捐5000万、公司捐1亿”。这类宣示在社交媒体上极易引发强烈情绪,但当它与品牌曝光、商业营销绑在一起时,舆论的道德尺很快就会摆出来。有人指责其消费公众情绪、鼓吹战争,不论动机如何,效果显而易见——在风口浪尖上再添一把火。
把时间线放平,你会看到四类“越界”:对高校和学科的贬损,触怒的是知识共同体;对家长焦虑的收割,考验的是商业诚信;对公共议题的商业化运用,挑战的是社会边界感;对平台规则的持续试探,最终迎来监管正面约束。这些线索并非孤立事件,而是环环相扣的故事链。
危机处理的两条路径
面对不同的冲突对象,他的应对一向迅速:哈理工事件用道歉和和解画上句号;西南大学则拒绝接受;学界批评后他再辩、再道歉;家长维权面前,客服给出“拆封不退”的围墙。在新媒体时代,危机处理要么直面事实、修正机制,要么将错就错、寄望于流量淹没记忆。现实证明,前者成本高,后者短期见效,但有积累的风险账迟早要结。账号被标“禁止关注”的那天,不过是账本翻到了最后一页。
平台、用户与创作者的三角关系
“禁止关注”并不等同于技术意义上的永久封禁,但它意味着触达受众的关键通道被堵住了。对依赖直播、短视频带货和课程转化的团队来说,这就是“半休克”。风波后仍有其团队关联账号继续直播卖课,暴露的是对平台规则的轻忽——在跨号运营早已成为整治重点的当下,这种做法只会把问题扩大。
从平台视角教育类内容拥有强烈的公共性,传播不当容易制造群体对立和社会焦虑;从用户视角家长尤其偏好“确定答案”,这就给了“强判断式建议”更高的转化率;从创作者视角强人设、强观点带来短期增长,却也把风险的刻度拨到了更高。三方博弈,如果没有规则的天平稳定压住,最脆弱的往往是信息不对称的一端——家长和学生。
回望爆红的起点与坠落的势能
2016年的那条破亿视频,凭的是信息整合与表达效率;几年后的口碑反噬,源于语言暴冲与商业失范。当“敢说”变成“乱说”,当“真性情”沦为“戏剧性”,当“为你好”的服务被包装成“限量卡”,每一步都埋下了下一步的伏笔。“言多必失”不是劝人沉默,而是提醒说话要有边界感;“言为心声”,说的是人心中有没有真正把学生和学科当成应被尊重的对象。
一些细节,至今还有画面感:镜头里他自嘲“某些话说多了要出事”,吊足观众胃口;另一端,他把新闻学科贬到尘埃里,又把文科为“舔”。对照那些教授的回击和高校的回应,不难看出一条清晰的裂缝:知识与流量的价值观彼此冲撞,却迟迟没有建立对话的桥。
把教训放在案头
这场“全网禁止关注”的结果,并非偶然发生的暴雷,而是内容风格、商业模式与监管环境长期冲突的必然结果。它提醒每一个自媒体从业者:规则不只是“看得到的底线”,还有“看不见的边界”。前者写在条例里,后者藏在公共感受和整个行业的诚信账本上。教育类内容更需克制,因为它面对的是年轻人的选择权、家庭的信任与社会的专业分工。
如果非要用一句古话作结,我更愿意记住这句:“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当一个人的声音足够大时,学会在说之前先问一遍自己:这句话是否经得起事实校验?是否尊重了他人努力?是否会被当作商业筹码去撬动情绪?唯有如此,才能在风口退潮之后,仍有回到讲台的可能。
发布于:江西省佳成网配资-股票配资精选-a股如何加杠杆-配资之家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